查看原文
其他

二十余人守望故里 单氏踏上寻根之旅

2017-04-18 吴沃根、叶惠涛 荔香大朗



在大朗新马莲村新塘围,

有一个较为特别的姓氏。

↓↓↓


全族人只有三户人家共20余人。

单氏一脉相承,

虽子孙寥寥但香火一直得以延续,

至今在新塘围繁衍了20余代。


  根据新塘围的《李王单谱系》记载,很久以前,单氏曾在马莲村周边聚落成村,但是后来由于战乱或天灾而导致族人四处迁徙,如今仅剩单氏最后一支血脉在新塘围守望相助。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。”据今年85岁的单伦芬说,他是单氏家族中年纪最大的长者。自他父辈开始,就开始了对本氏族的追根溯源,但一直没大的进展。


  日前,经记者多方查证,大朗单氏有可能与石碣单屋的单氏同出一脉,在记者的见证下,单氏一家踏上寻根之旅,他们是否会找到同族宗亲?本期《姓氏探秘》将带你走进大朗的一个只有20余人的小姓——单姓。



  考证单氏  

从老人口中得知先祖的线索


  说起单姓,不仅对于大朗人,甚至对于东莞人来说都是一个较生疏的姓氏。近日,记者走进大朗唯一有单姓人家居住的村落——新塘围。记者发现,这里的单氏只有三户人家。据了解,单氏一族早期聚集居住在莲塘头(梁塘头),明代中期,梁氏迁来该地繁荣生息,后来,单姓逐渐搬离莲塘头,并搬迁到新塘围。


单伦芬、单锦相讲述单氏来源



  记者来到其中一家单氏子孙单效明家中,见到了该家族的两位老人,两位老人分别是85岁的单伦芬与其73岁的弟弟单锦相。单效明是单锦相的儿子。单伦芬、单锦相两位老人家都很热情。当问及是否有单氏族谱时,单锦相无奈地说:“我们一直都没听说有族谱这回事。甚至说,从我记事开始,从来没有听过大人说我们有族谱,至于始祖更不知道了。只记得父亲曾说过祖先是从石龙那边过来,祖公好像叫亮公。”单锦相老人这一说,顿时燃起了一线寻祖希望。


  经查证,古时石龙石碣其实是合在一起的,统称石龙。东莞石碣镇有一个叫单屋的村子,九成村民是单姓。既然在大朗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一支单氏的起源情况之下,唯有到石碣单屋一探究竟了。


  寻根之旅  

大朗单氏赴石碣寻根问祖

  于是隔日,在记者的见证下,单效明、其子及其堂弟一共3人一起到石碣去寻根问祖。单屋位于东江河畔,盛产石碣特产大头菜。东莞人种植、腌制、食用头菜的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,其中以石碣单屋村一带最为出名。


石碣单屋宗祠是东莞现存全市第二大的宗祠


  到达单氏小宗祠,六七位老人家早已在祠堂大门前的广场等候着,一见我们,立即热情地上前打招呼。得知我们来自大朗,他们很殷勤地请我们参观祠堂。石碣单屋村的单氏宗祠是东莞现存的第二大宗祠——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,一共有四进,长78米,宽24.2米,面积1367平方米,为硬同顶砖木结构。单氏小宗祠建筑宏伟古朴,在建国前后来用作学校场所,名育英学校,主体在“文革”期间因此得以保存下来。宗祠于1993年在香港商人单智仁家族牵头下修过一次,建于明正德甲戌年(1514年)已有500多年历史。


大朗单氏赴石碣寻根


  在大门前,有一副对联:“增江分派远,周邑受封长。”上联指石碣单氏来源于增城,下联指远祖是东周河南姬姓分封的。据增城《岭南单氏史料》载: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,为甸内侯,史称单伯。后代子孙遂以封地为氏。


姓氏源流

石碣单氏为岭南始祖单罗峰


  石碣单氏为岭南始祖单罗峰之后。但入粤远祖为单罗峰之先祖单道开。据《晋书·艺术传》记载,敦煌人单道开乃佛教徒。曾往后赵京城(邺城即河北临漳西南)的法琳寺和昭德寺,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建业(今南京),再转去南海各地,最后在罗浮山石室中定禅,并在此度过最后时光。据说他不畏寒暑,坐禅昼夜不卧,以服食小石子充饥,并饮一种叫“茶苏”的水解乏以禅定。后来传说单道开羽化登仙了。


  小宗祠中堂联“罗峰始祖卜居龙滩发至东增江州县,源头凤岗分枝两地乃是国舍公子孙。”据《岭南单代十修族谱》载,单罗峰,名通真,入粤颇具神秘色彩。


  单罗峰原籍山东,20多岁登泰山遇异人,学会了修炼之术,且得知自己的远祖单道开(晋朝人)在广东罗浮山得道的。于是便从山东老家到广东来寻找。时在唐咸通年间(约866年-874年)距今1100多年。单道开在香火祠附近搭起草寮居住,后来搬去增城石滩岗贝村居住。因近增江东面可见罗浮诸峰,遂自号罗峰。


  传至第十代单国舍(子铨),迁居石碣今单屋之地,约在1312年-1313年间。石碣单氏小宗祠大门横匾所挂的“单氏十世祖祠”指的就指十世祖单子铨。村中老人说,立村以来,一直尊称增城罗峰公为始祖,石碣单子铨为十世祖,因而不敢建大宗祠,只能建“小宗祠”。那时单屋叫“土冈”,即柱联上说的“凤岗”,一直到民国初才改称单屋村。


  单姓最初几代一直是单传,到了六世祖单国贵才生二子分两房:单仲齐、单季鲁。单子铨为单季鲁后代之一,单西湖为单仲齐后代之一。当年单子铨带着子侄单鹤松、单鹤林和单西湖共4人迁此,现已发展至1200人,经过700年发展,已传至廿四代,大多数是单子铨的后人,只有少数为西湖房。今天单姓占九成多,另有少数胡姓、袁姓。


  清代莞城人李作楫(顺治十八年进士,官至云南鹤庆知府、大理知府)在为单氏老人所写的寿序中说:“土冈与凤涌接壤,居吾邑西北,襟带东江,荡漾罗浮,一望清波,流汇南渎,每至其地,见有红霞紫气缭绕缤纷,知必有乾健合坤贞解施衍坎止而为仁寿之特钟者,以故聚族而处,不独英髦挺出,固可齿德俱崇。先始自道开公,南入罗浮,栖真蝉蜕,遂得长生不老之术,迨通真公创垂聿骏,代有显达,世享遐龄。”


  增城、东莞这支单氏人才辈出,世代官宦,自宋代五世祖始,有官参知政事的,有集贤院学士,有廉访使,有御史,有太守,有州牧,有邑宰,分枝增江各郡县。


追本溯源

推测大朗单氏源自增城

  据目前的采访,尚不能完全确定大朗单氏来自石碣,不过通过查阅史料和联系地方实际情况,记者大胆推测:大朗单氏远祖为晋朝的单道开,入粤始祖为唐代末年的单通真,即单罗峰,居增城石滩,是为广东单氏一世祖。


  后来,南宋单氏八世祖单师亮(号起野),以文学举任归善(今惠州)宣教。单师亮生四子,长有明,次高明,三克明,四登明,四子皆登进士。其中四子单登明由增城宦游至东莞大朗,见莲塘头风景优美。风俗纯朴,土地饶厚,遂迁居于此。后来在宋末元初,距今700多年,传了30余代,后来梁姓迁居到这里,与单氏合为一围。虽然,今天大朗新塘围只有寥寥几家单氏,但历史上单氏曾经在这一带聚落成村,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,或战乱,或天灾,或人祸,导致族人四处迁徙。难能可贵的是,尚有这样一支单氏子孙在故园留下来,守护着祖先曾经开拓过的热土。


  有趣的是,大朗单氏与梁氏结邻而居,这不是一个孤例。在采访过程中,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,即梁单两姓有许多交集的地方,记者大胆推测,自南宋末以来,梁、单是世家通好。


其依据有:

 1

  东莞板石婚祖梁文奎是由增城过来的,而石碣单姓也是由增城石滩过来了,梁文奎当年曾写了一首诗给单姓好友:《题增城进士单有明清自传家卷》,单有明为广东单氏九世祖,乃单师亮长子,宋淳佑辛丑年(1214年)进士。这首诗列在《东莞诗录》卷首。

 2

  梁、单择居地多相邻,如石碣单氏立村时是选择梁家村旁,甚至后来有一支迁去梁家村发展。而大朗莲塘头最早居民是单氏,梁氏后来迁入,不断发展壮大,单氏遂搬出到旁边立村。这种情况不但在东莞存在,增城那边也存在。

 3

  石地塘属于单屋的一条自然村,在那里我们参观了一座罗祖姑家庙,其实这是一座单氏家祠。相传,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姓,她是单氏祖姑,原是十三世祖荔庄公之女,叫单罗姑,过继给有子无女的伯父单南园。南园公后来续娶韩氏生二子,韩氏不幸早亡,留下两个几岁大的幼子,单罗姑于是决定矢志不嫁,竭力抚养两个幼弟成人,后来为报答这位祖姑的大恩,单氏后人决定修一间家祠纪念她。但旧时女子是不能入祠堂的,所以就将她的神位附祀在其嗣父南源公家祠里。奇怪的是,建造这个家祠的人是姓梁的,不但买地,还出资建筑了这座家祠,这是值得考究的,但说明梁单两姓渊源颇深。


传统风俗

 “留鳝眼”


  单屋单氏族人有一个十分有趣的风俗习惯,即将自己的姓“单”等同于“鳝”,建房时,必定要在屋角左侧打一小孔,叫“留鳝眼(口)”,鳝善于钻泥造穴之故。

 


  “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定居,必定要选择水边,因为我们离不开水!”几位老人家笑着说,“难怪我们大朗这边单氏人丁这么单薄了,虽然莲塘头、新塘围都有一个水塘,但实际是山地,鳝鱼上山怎么活呢?历代以来,我们单姓族人要么投靠亲友,要么出外谋生,现在村里只剩下我们兄弟叔侄十多人了。”锦相叔唏嘘不已。


    

【“姓氏探秘”往期回顾】

(点击可看)


大朗陈氏1   2   3   大朗叶氏1  2   大朗刘氏 


大朗张氏 大朗梁氏 大朗钟氏  


大朗李氏      大朗吴氏       大朗邓氏


大朗彭氏  大朗黄氏  大朗黎氏


大朗周氏  大朗谢氏  大朗蔡氏



— 終 —


来源:吴沃根、大朗周刊 叶惠涛

编辑:虫子



觉得不错请给个zan呗!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